相信只要是家有学生的家长,必定听说过上海的高中有“四校八大”。四校大家都知道,上中、华二、复附、交附,四所教育部或市教委直属高中。
四校在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在中考招生时也有不同于其他高中的录取模式和选拔机制。
可以说,四校这个称呼,是政府钦定、官方认可的。
八大,又称“八大金刚”,是指南模、格致、大同、控江、七宝、延安、建平、复兴这八所高中。
不同于四校的官方认证,八大的说法来源于民间。然而随着“四校八大”这个说法的口口相传,逐渐产生很多不准确的说法。甚至演变为“八大是除四校外,上海最好的八所高中”。
啊?难道不是吗?
可能这是很多人,尤其是非上海土生土长的家长和学生最常见的一种误会了。他们想当然的以为既然号称“四校八大”,那便一定是紧随四校的八所高中了。
这话其实并不完全错。在十几年前,那时每个区只有一个市重点高中,这八所老牌子的好学校分别是本区的NO.1。后来虽然市教委又重新评定了“市实验性示范学校”,新增了很多新晋,但依然是这几所学校领衔全区。
当初民间开始流传八大这一说法时,的确是根据教育质量和升学率来排定的。但当时互联网并没有如此发达,信息传递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而在没有自招、没有综评,所有人都裸考的时代,一个学校真正的一本率、北清交复录取人数,只有学校老师和教委才清楚。所有家长和学生口口相传的数字,其实都是不准确的。
有一句话说的好“经济实力决定话语权”。作为一个源自民间的说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的制约。
基于这样的情况,再看八大,还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除了七宝中学,其他七校都是市区的学校。而七宝的前身是南模的分校。
黄浦之所以有两所八大,是因为大同本来是南市区的,后来南市和黄浦合并了。
同样是市区市重点,原卢湾的向明和静安的市西却落选,抛开教育质量的差距,这两区的人口基数低也是一个因素。
其他落选的市区市重点还有市北和曹二。闸北和普陀作为经济实力较弱的两个市区,自然也容易被忽视。
诚然,八校都是非常好的名校,但并不代表着未入选的学校就一定不如他们。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情况,不仅像市西、市北、曹二、松二这样的本区头牌学校能与延安、复兴等抗衡,浦东的进才、徐汇的位育这些本区的千年老二,高考成绩也毫不逊色。
而随着集团化办学的兴起,四校在郊区的各分校也在迅速崛起。得益于四校的优质师资和教育理念,这些学校将来也是潜力无限。
所以说,八大既不是一个联盟,也不享有政策倾斜。更重要的,八大并不是除四校外上海最好的八所高中。这只是一个民间的说法,仅供参考,但不必盲从,更不用把八大神化。
再多说几句,其实家长在填报中考志愿时,主要还是要考虑本区内的情况。需要牵扯到外区学校的,无非只有两种情况:自荐和零志愿。
如果没有考四校的能力,除非你家孩子存在人户分离的情况,或者你有两套以上位于不同区的住宅,那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填报合适的外区名校。
不然,难道住普陀的孩子,放着曹二不读,每天奔赴浦东建平读书?住闸北的孩子,明明可去市北,却每天横穿上海,为了去闵行七宝上学?三年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真的能覆盖掉学校实力间的差距吗?
如果你也觉得有点不值,那就不用多纠结了。零志愿选择相邻区县路线方便的优质高中,争取多一次机会即可。上海那么大,至于是八大还是十八大,其实和你并没有太大关系。
资料来源:昂立新课程 责任编辑:web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