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一模时间一般在12月底至1月中旬,很快,一模考试即将来临,相信每个初三学子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复习中。那么,我们为什么那么重视一模考试?它的成绩对于升学有什么意义呢?
1
一模考试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一模考试结束之后,你会根据自己的分数得到一个在全区的大致排名,根据排名可以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对于5月的填报志愿会有一个指导性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讲四校和八大罗汉的预录取会在2月陆续拉开序幕,在二模考试前会有一部分学生提前签约,所以过硬的一模成绩便成了名校预录取的敲门砖,并且N多学校会给你自招考试机会,所以一模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2
一模的考试范围和难度和中考有什么区别?

一模考试考察除圆以外的初中全部内容(有个别区县会考察圆的知识),考试范围不超过中考考纲,但是难度会在中考之上,特别是两道压轴题,二次函数和相似是数学高分的关键。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一模试卷的话,当第一次面临一模考试时可能会措手不及,不能全面的展示自己的实力。
3
一模还有一个月,应该如何准备?
对于最后一个月,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但是我们并不建议题海战术,每个学生的短板并不相同,所以最后时刻还是需要根据版块进行查缺补漏。通过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复习与巩固,才能在有限定的时间内更好的提高自己。
最简单的复习方式是将历年一模试卷提前做一遍,看一下自己哪一块错误最多,进行专项复习。这样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
4
考试时应该注意什么?
1.注意时间分配:不要在一道题上浪费过多时间。
填空选择题强化训练:
大部分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编,在复习时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明确初中代数、几何的知识体系及二者之间内在联系,使之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举一反三。
试题中选择题、填空题共18题,占72分,所含的知识点相当多,同学们一定要强化训练,训练时要注意:
(1)限定时间:25分钟左右,保证训练速度和准确性;
(2)认真反思:明确错题错在哪里,是审题不细,还是计算不准,是概念不清,还是方法不当;
(3)归纳整理:对错题最好分类整理到错题本上,并循环巩固;
(4)对基础题中利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题、多解问题以及综合性较强的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归纳。
2.注意过程:会的题目过程写全,不会的题目能写多少写多少,考试是按过程给分
细化采分规范书写:
中等题是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考查,难度适中。
在这部分习题的训练时应特别注意过好审题关、表达关和书写关,这就要求考生要保证在答题中卷面要规范、整洁。平时不要忘记规范书写的训练,做到“小题大做”,书写过程不要扣分。另外,多花时间去分析,参考答案中的采分点,主要是在那几个方面?不要只是对个答案。
分析一下,那些过程是可以省略的,那些过程是不能省略的,如:
化简求值题要做到先化简再准确代入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作图题要看清要求,用直尺规范画图;
要掌握常用辅助线的使用,定理使用要言之有据,问题解答要有算式,每问必答,作答时要体现总结的思想;
求函数解析式过程不可省略,但是往往在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省略不写了(题目中一般要求直接写出)等等。
3.压轴题得到满分
(1)最后结果正确,过程得满分较容易。
对于难题,从不同得角度思考出来,本身是正常的。保证计算结果正确,推理过程严谨,得满分就很容易。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把最后的答案计算准确。
(2)多与老师交流。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去主动找老师帮忙,很多时候,自己不清楚自己的弱项,就憋着,试着大胆去问问你的数学老师,他们会给你更详细的解说,不要胆怯。
(3)综合题要重分类
试题中的24、25题是对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考查。这两道综合题要做到“大题小做”,做到会把大题分解成若干小题,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在保证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先解决前两小问,最后的时间再去思考第三问。
5
压轴题考什么?
24题应是以函数为主的综合题。
此题的难点是第三问中开放或探究问题的解决。解决此类问题要注重运用待定系数法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要善于分解,并懂得如何解决如:
(1)面积问题:用割补法解决。
(2)边、角问题:相似或三角解决。
(3)相似问题:按角分类,边成比例或三角解决。
(4)等腰三角形:按边分类,勾股、全等、相似解决。
(5)直角问题:按角分类,全等、相似或三角解决。
(6)平行四边形问题:按性质分类,待定系数法解决。
(7)菱形、矩形、正方形,三角、全等、相似解决。
25题应是以几何为主的综合。
此题解决的难点是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图形变换中量的计算问题。突破此难点应注重分类:
(1)按角度旋转可分为:含有特殊角、倍角、补角、余角。
(2)按几何图形可分为特殊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组合图形。
(3)注重全等、相似、三角函数、方程等知识的灵活运用。
(4)要掌握图形中线段长的计算方法:勾股、相似、三角、方程等。
(5)要熟练掌握几何中的基本图形。
(6)注重此题最后两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应明确两问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
资料来源:昂立新课程 责任编辑:web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