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区中考报名的正式启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心孩子的志愿填报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谈谈关于中考志愿填报的这些事:
1.本市的中考志愿表什么样?各批次的录取规则是怎样的?
2.什么是跨区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具体操作有什么不同?
志愿填报流程及各批次录取规则

上图是2015年的上海市中考志愿表,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志愿表共设四个栏目,分别是“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平行志愿”及“征求志愿”。
而中考的录取则是按1:1投档,达到分数线即被录取。若未被该志愿录取,则自动进入下一志愿的录取流程,一个一个挨下去。录取一批结清一批,前面志愿录取了,其后的志愿自然失效,前面志愿不填或不录取,不影响后面志愿的录取。
详细的录取流程可见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考录取是严格按照“零志愿 → 名额分配志愿 → 1-15平行志愿 → 征求志愿”的流程进行的,那么这些志愿各自又有着怎样的规则和注意点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
零志愿
原则上,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每年招生计划数的15%用于招收外区县考生,本区考生不得在零志愿一栏填报本区的市重点学校。考生可在本区(县)招生计划书上,查看到“零志愿”招生学校(学校代码是“0”开头的)。
录取规则
1.零志愿只限填报一所学校。
2.若考生被预录取,则不能进入统一录取流程
3.零志愿是统一志愿里最先录取的志愿,仅在预录取之后。
4.一旦录取,下面志愿自然失效,不得放弃。
5.零志愿录取为区内排位竞争。
填报建议
由于零志愿只能填写外区的学校,而且一旦录取,就不得放弃。因此,建议考生和家长填报时,需综合考虑住宿、交通等问题,谨慎选择。另外,五所委属高中会面向全市招收零志愿考生,也就是所有区的考生都可以在此栏填写四校和上师大附中。
名额分配
各区县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除四校外)将每年招生计划数的15%,按照各区报考人数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再按考生成绩择优录取。参与对象仅限学籍所在区(县)报考的考生,不含跨区(县)报考和个别报名的考生。
录取规则
1.严格按照分配到学校的名额填写,限填一所。
2.由于本批次是在零志愿后录取,若被提前录取或零志愿录取,则无法进入此分配流程。一旦录取,下面志愿自然失效,不得放弃。
3.校内排位竞争,即本校进入名额分配流程的考生中,严格按照校内排名则有录取。
填报建议
因其为校内排位,竞争 较小,对于公办学校里在校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学生,不失为一种进入理想高中的理想途径(如果运气足够好)。
平行志愿
可选择所在区内所有平行志愿招生计划的高中,上限15所。可全部填满,也可以选择不填满。
录取规则
1.中高职贯通志愿在平行志愿前录取。
2.平行志愿中,严格按照1-15志愿顺序录取。一旦被任意志愿录取,下面志愿自然失效。
3.平行志愿为区内招生,区内竞争排位。
填报建议
平行志愿严格遵循分数优先,而不是像推优志愿那样的志愿优先。也就是投档时,全体考生按分数从高到低排队,每个考生第一志愿对应学校志愿没有被居前的考生占满,该考生材料就可以进入,第二以及后面的志愿也如此。
征求志愿
由考生自愿勾选,建议选择“愿意”。因为,如考生填写的所有志愿均未被录取,则可以进行征求志愿,这是一次可以重新选择学校的宝贵机会,否则可能会出现高分或填报志愿不当而出现没有学校可读的局面。
【温馨提醒】
每个考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了解学校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理想选填志愿,一定不要凑数填报,因为一旦被录取,就不予退档了!而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起下面要讲的“跨区考”,因为它与普通中考志愿相比更需要相关家庭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否则就很容易得不偿失!
关于“跨区考”
(1)什么是跨区考?
考生的学籍和户籍不在同一个区县内。如学籍在闵行区,而户籍在徐汇区。考生若选择返回户籍地(徐汇)参加中考,则被视为跨区考生;若考生选择在学籍地(闵行区)参加中考,则不构成跨区考。
(2)选择跨区考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跨区考生不能填报名额分配志愿;
2.跨区考生很可能失去学籍学校的推优资格(可以具体咨询校方);
3.跨区考生中考时仍与学籍学校的考生在同一考场,不需要回到报名户籍区中考;
(3)想要跨区考,具体需要怎么做?
1.报名:在学籍学校和其他人一起完成网上报名;
2.确认信息:在3月13日-14日带上相关材料回户籍地招生办确认信息!(由于各区县的确认要求和安排会略有不同,请提前咨询相关招生办,防止漏带资料);
3.填报提前招生录取志愿:统一在“上海招考热线”网站填报;
4.填报统一招生录取志愿:跨区考生必须由考生本人到报考区县招考机构,根据报考区县的招生计划和要求填报志愿。
【温馨提醒】
如果孩子成绩不错,学籍地面临优质高中缺乏,竞争相对过大的情况,户籍又处在徐汇、杨浦、黄浦、浦东这四个教育资源较好的区,就建议考虑让孩子跨区考,这样的可选范围也会更大。但综合看来,跨区考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还是建议各位家长从自身情况出发。
资料来源:昂立新课程 责任编辑:webadmin